白菜论坛

首页 » 种植技术 » 种植技术 » 隐姓埋名30年为国造出核潜艇的他,把11
TUhjnbcbe - 2023/9/30 15:10:00
如何治了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3/6185455.html

10月28日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

将万元个人奖金

捐赠给中国船舶七一九所

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

助力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为装备研制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这并不是

黄旭华院士第一次捐赠

至今,他已将个人所获得的

各级各类奖项奖金逾万元

几乎全部捐献出来

用于国家的教育、科研及科普事业

这位耄耋老人的一生

就像他一辈子的作品

——深海中的核潜艇

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从零开始

“搞不出来,我死不瞑目!”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面对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

不断施加的核威慑

和苏联“你们搞不了”的“劝告”

我国正式启动研制核潜艇

曾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黄旭华回到北京

“研制核潜艇

将成为我一辈子的事业

搞不出来,我死不瞑目!”

 当时,核潜艇研发团队

只有29个人

平均年龄不到30岁

黄旭华这群年轻人豪情万丈

但现实是

他们连核潜艇长什么样都没见过

黄旭华和同事们

只能对国内的科研技术力量调查摸底

或从国外新闻报道中

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

一次,有人从国外带回

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模型玩具

黄旭华如获至宝

把玩具拆开、分解

他兴奋地发现

里面密密麻麻的设备竟与他们

一半靠零散资料、一半靠想象推演出的

设计图基本一样

“再尖端的东西

都是在常规设备的基础上

发展、创新出来的

没那么神秘”

从此,黄旭华更加坚定了信心

 

研制核潜艇

要运用各种复杂、高难度的

运算公式和数字模型

如今的计算机一秒钟能计算上亿次

但在当时连计算器也没有

那些体量巨大的关键数据

被黄旭华和同事们用一把把算盘

日夜不停、争分夺秒

打出来了

对核潜艇来说

稳定性至关重要

太重容易下沉,太轻潜不下去

重心斜了容易侧翻

必须精确计算

如何才能精密测出各个设备的重心

调整出一个理想的艇体重心呢?

又让他们犯了难

黄旭华想出了现在看来

十分“笨拙”的土办法一一过秤

凡是拿进装艇的东西

都称重、登记在册

有人嘀咕:“我们是来干大事业的

做这些初中生都可以做的小事

大材小用”

黄旭华对他说

“每个人手中的每一件小事

最终都归结到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性能上

稍有不慎,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正是这样的“斤斤计较”

这艘排水量达数千吨的核潜艇

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

和设计值毫无二致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10年完成外国几十年的研究

“时刻严守国家机密

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和任务

一辈子当无名英雄

隐姓埋名

进入这个领域就准备干一辈子

就算犯错误了

也只能留在单位里打扫卫生”

这是初入核潜艇研制团队的条件

黄旭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一隐姓埋名

就是30年

年,黄旭华和同事们转战

当时荒芜艰苦、人迹罕至的辽宁葫芦岛

“一年刮两次7级大风

一次刮半年”

“早上土豆烧白菜,中午白菜烧土豆

晚上土豆白菜一道烧”

……

就是在如此环境里

黄旭华带领设计人员攻克一个个难关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核潜艇艇型是“水滴型”

美国为实现这种艇体构造

谨慎地走了三步

但黄旭华大胆提出

我国国力薄弱,核潜艇研制时间紧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三步并成一步”直捣龙潭

确定艇型

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

核潜艇技术复杂

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

研制者把最关键的7项技术

亲切地称作“七朵金花”

为了摘取这一朵朵美丽的“金花”

黄旭华和同事们

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

义无反顾地摸索前行

仅用10年时间

研制出了国外几十年才研制出的核潜艇

年12月26日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中国成为世界上

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

中华民族终于拥有了

捍卫国家安全的海上苍龙

黄旭华自豪地说

“我们的核潜艇

没有一件设备、仪表、原料来自国外

艇体的每一部分都是国产”

年初

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

这是一次极其危险的试验

美国一艘王牌核潜艇

就曾在做这一试验时永沉海底

年过六旬的黄旭华

以总设计师身份亲自登艇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

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的总设计师

试验成功后

黄旭华激动不已,即兴挥毫: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对国家的忠

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通过杂志得知

阔别卅载、下落不明的三儿子

正是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时

黄旭华93岁的老母亲

召集子孙说了这样一句话

“三哥(黄旭华)的事情

大家要谅解,要理解”

她没想到

30年没回家、被家中兄妹埋怨成

“不孝儿子”的三儿子

原来在为国家做着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当一段尘封的记忆被打开

母子俩却无语凝噎——

30年前,新中国刚成立不久

母亲对离家的三儿子再三叮嘱

“过去颠沛流离,如今工作稳定了

要常回家看看”

黄旭华满口答应

却心知实难兑现

30年间

父母与三儿子的联系

只能通过一个信箱

父母多次写信来问他

在哪个单位、在哪里工作

身不由己的黄旭华避而不答

这期间,父亲病重去世了

黄旭华也没能腾出时间奔丧

直至离开人世

父亲依然不知道他的三儿子

到底在做什么

“我到现在还感觉很内疚

很想念我的父母”

可是,当别人问起黄旭华

对忠孝的理解之时

他淡然答道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对于妻子和三个女儿

黄旭华同样心怀愧疚

自他开始研制核潜艇之后的几十年间

妻子李世英独自操持着

家里的大事小情

“我理解他的工作性质

党派他去哪里,他就需要去哪里

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一对白发伉俪,一样的赤子深情

“把自己的人生志愿

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

有人会问

到底是什么让黄旭华能做到

以国为家、心甘情愿地奉献一生?

是颠沛流离的求学之路

让他怀抱着

对祖国母亲的赤诚之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

沿海省份学校停办

14岁的黄旭华不得不外出求学

梅县、韶关、坪石、桂林……

在日军飞机的一轮轮轰炸下

黄旭华的求学路被迫不断转移

“祖国那么大

为什么连一个安静读书的地方都找不到?”

年轻的黄旭华悟出一个道理

国家太弱就会任人欺凌宰割

出生于医生之家的他决定改行

“我要读航空、读造船

将来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天

造军舰从海上抵御外国的侵略!”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年春节期间

黄旭华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时至今日

他依然记得当初立下的铮铮誓言

“党需要我冲锋陷阵时

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

党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时

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如今

为核潜艇奉献了一生的黄旭华

已年满97岁

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船重工第研究所名誉所长

他仍坚持每天工作

必要时帮后辈出出主意

他最希望年轻人记住一句话

“爱国主义

就是把自己的人生志愿

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

有这一点就够了”


  辑丨贾文程


  对丨王冠桥校
  审|王 润、陈 园值班编委丨张 宇

1
查看完整版本: 隐姓埋名30年为国造出核潜艇的他,把11